(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
1研发育种为核心,机械化品种为未来方向
1.1我国重要的饲用、工业原料,主要产区位于东北华北
玉米——公认的“黄金作物”。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作物。玉米的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粮安全、肉蛋奶等食品安全,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玉米与夏播玉米。春、夏播玉米的种植范围主要是以地域积温条件为区别,春播玉米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夏播玉米主要种植在我国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区。一般情况下,春玉米4月下旬5月中旬播种,9月上中旬可收获。各地夏玉米种植时间通常比春玉米种植时间要推后一个月左右。夏玉米最迟不能迟于7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由于各地气候不一样,种植时间和收割时间会有所差异。
我国在玉米种植分为6个种植区。即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主要产量来自于北方春播玉米区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产量约占80%。
玉米的生长条件:温度、光照、水份、土壤。1)温度:玉米属于喜温作物,全生育期内要求的温度较高。种子发芽要求6-10℃,16-21℃发芽旺盛,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2)光照: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以开花结实;长日照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3)降水:玉米生长期间最适降水量为-mm,随着产量的提高水分消耗增加,两者呈正比。4)土壤:玉米的根茎较长且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因此对土壤的厚度以及肥沃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1.2种子是玉米生产的“芯片”,研发为杂交制种的核心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是作物增产的关键因素。种子处于种植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变量,也是农业效率提升的关键。有研究资料表明过去年农业生产种种子占作物产量增加的50%。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种子和生物技术对增产的贡献接近70%。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玉米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需要年年制种。玉米种子可分为常规种、自交种、单交种、双交和三交种等类型,其中单交种由于具备较强的杂种优势,高产、整齐、抗逆性强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杂交种的杂种优势只限一代,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而杂交种需要年年制种。
制种流程:研发育种-田间制种-加工销售。研发育种:依托种质资源研发新品种,挑选优质品种完成品种审定,研发周期8-10年。田间制种:将制备好的亲本种子大规模种植于田间,对父本、母本做相应处理,保证正确授粉,获得预期种子,这一过程需要约5个月。加工销售:种企回收湿材,并经过烘干、筛选、精选等环节形成待售商品,加工包装的种子可用于下一年销售种植。
研发育种:商业化流水线式育种是现代种业的主要育种方式。传统经验育种方式着重于自交系本身的选择,由于表型与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表型选育的自交系大数配不出理想组合,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而商业化育种更强调:市场为导向,以配合力选择为核心,标准化、流程化,规模相对稳定,内部资源互通共享。
田间制种:“企业+基地+农户”为制种常用方式,制种区域集中于西北。近年来,“企业+基地+农户”的玉米制种模式得到甘肃、新疆等地方政府的推行。该模式下企业与基地的生产合同常每年一签,基地代替企业监督制种、保证种子质量,且提高谈判中的农户的话语权。区域内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地区,年甘肃张掖玉米制种面积80万亩,总产量4.5亿公斤,占全国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
加工销售:国内主要玉米种子公司采取经销商分销模式。加工环节,种子公司收购湿材,经过烘干、筛选、精选等环节形成待售商品。销售环节,公司往往与经销商每业务年度签订一次经销协议,付款条件多为“先款后货”。该条件下经销商根据公司规定的提货价预付货款后提货,县级经销商在乡镇设立签约零售商并向农户销售,销售季结束后公司再与经销商结算。
1.3第七代大品种迟迟未现,机械化品种为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产业共经历6次品种更迭。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产业共经历6次品种更迭。分别为:以中单2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丹玉13位为代表的第二代,以掖单2号为代表的第三代,以掖单13为代表的第四代,以农大为代表的第五代,以郑单为代表的第六代,以及以先玉为代表的第六代半品种。
目前特大品种的更迭速度减慢,仍未完成第七代更新换代。在-年间,推广第一名的大品种“霸榜”年份数依次为5年、8年、5年、4年,平均5年就出现一个新品种。但自第六代郑单于年成为大品种以来,已有20余年,第七代代表品种迟迟未推出。因为抗倒伏性差,郑单和先玉在以来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但仍是推广面积前二的品种。
适应机械化收割品种是未来发展方向。过去玉米大品种普遍具有以下特性:1)多抗广适、高产稳产;2)抗病虫、耐干旱瘠薄。当前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与规模种植。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适应机械化玉米籽粒收获的种子是未来市场需求导向。
2周期性:周期向上逻辑不变,景气区间有望持续至23年
2.1周期规律:农产品后周期,玉米供需缺口持续
玉米种子周期波动来自玉米量价变化。玉米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占比分别为53.78%、36.53%、2.88%、0.36%,饲用及工业消费合计占比高达90.31%。玉米种子需求取决于玉米需求,玉米涨价后农户种植积极性提升,对优质种子需求提升推动种子价格上涨。由于制种与种植不同步,价格变化存在1个种植季的滞后期。玉米种子价格伴随玉米价格的上涨而增长,随着玉米价格下跌而增幅变缓。
历史上,玉米周期波动的主要矛盾来自临储政策。1)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开始推行玉米临储政策。受此拉动,种植户积极性上升,玉米价格持续上行,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与库存持续攀升。-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4.65亿亩上升至6.75亿亩,期末库存从0.49亿吨上升到2.37亿吨。2)年临储政策取消,国内玉米价格回落,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6.75亿亩回落至6.32亿亩,期末库存也回调至1.13亿吨。截至/20种植季结束,玉米库存消费比已下滑至38.75%,临近库存安全线下线。
本轮玉米周期的主要矛盾来自于猪周期后产能释放,饲料需求激增。年下游肉猪养殖业在遭遇非洲猪瘟后,生猪存栏断崖式下滑,随后猪肉及其替代品价格暴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年10月开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首次环比转正,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转正,扩张产能于年下半年开始释放,当前生猪存栏已回升至疫情前水平且仍未见顶。
玉米总供需缺口缩小,国内供需缺口放大,缺口变化来自进口增长。需求端看,/22种植季总需求稳中有升。中国玉米饲用消费万吨,同比增4.4%;工业消费万吨,与上年持平;种用量万吨,同比增4.3%。供给端看,/22年度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单产和产量上升,全年进口量略有下降。回顾过去三年,玉米总供需缺口从万吨下降至万吨,而国内供需缺口(消费-产量)从万吨上升至万吨,总缺口变化主要来自进口增长。玉米进口额从18/19种植季万吨上升至20/21种植季万吨。
2.2需求端:玉米饲用需求不减,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周期启动
猪价已下跌至阶段性低点,预计Q3起猪价企稳反弹。1)政策提振信心:6月28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至4.90∶1,国家发改委发布一级预警信号;7月,中央连续3次公开竞价收储冻猪肉合计5.3万吨。2)供需结构改善:Q3为传统猪肉消费旺季,同时考虑到去年底猪疫情反复、仔猪死亡率提升,预计Q3供需结构改善、猪价止跌反弹。
假设:Q3猪价反弹下母猪存栏环比维持微增,Q4猪价继续回落,散养户资金耗尽、去产能开始,即能繁母猪存栏Q4达到高点,则年仍有旺盛的玉米需求。玉米需求对应滞后一期的种子需求,预计玉米种子需求景气区间将持续至年。
未来3-5年看,主要矛盾将转向政策驱动的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周期。经过近五年去库存,年玉米库存消费比降低至38.75%,预计年库存消费比将下降至36%,逼近30%的安全下线。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周期拉开序幕。明确要求东北和黄淮海等地区增加玉米面积0万亩以上;黑龙江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目标达到万亩以上。玉米库存见底背景下,维护粮食安全与稳定粮价的需求迫切且确定。当前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周期已拉开序幕,预计未来5年内将成为驱动行业需求的主要动力。
工业用途方面,短期难支撑玉米价格:1)淀粉加工:当前淀粉加工行业开工率普遍偏低,原料库存较高,加工利润较差,且当前淀粉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短期内玉米淀粉加工需求难有明显增加。2)燃料乙醇:燃料乙醇玉米消耗量约占玉米总消费量2%-3%,总体占比不大。燃料乙醇生产的初衷为转化超期超标粮食,生产原则为“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在玉米短缺、价格高企背景下,玉米大量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可能性不大,玉米的工业需求总体平稳。
2.3供给端:库存压制解除,短期高价难以扭转
玉米库存见底,价格压制解除。1)金融危机之后,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开始推行玉米临储政策。从此种植户积极性上升,玉米价格持续上行,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与库存持续攀升。-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4.65亿亩上升至6.75亿亩,期末库存从0.49亿吨上升到2.37亿吨。2)临储政策取消,国内玉米价格回落,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6.75亿亩回落至6.32亿亩,期末库存也回调至1.13亿吨。截至/20种植季结束,玉米库存消费比已下滑至38.75%。
玉米进口大超配额,预计后市进口增速放缓。年以来,玉米及玉米制品进口量激增。截至年5月,玉米累计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8%。当前我国玉米进口配额耗尽,配额外部分玉米价格高达元/吨,大超国内元/吨的均价。考虑到进口配额耗尽及国际粮价维持高位,后市玉米进口增速有望放缓。预计全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万吨。
种子库存恢复正常水平、需求拐点初现,优质品种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年我国杂交玉米种子库存量为6.5亿公斤,为年以来较低水平。受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前期种子库存积压,以及种子企业普遍预期转基因加速、主动规避品种迭代的库存转商风险等因素影响,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万亩,减少26万亩(同比减幅10%),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预计年需种量为10.6亿公斤,总供给量为16.4亿公斤,库存量会进一步下滑至5.5亿公斤水平。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约增加3.3%,玉米种植拐点初现。预计21/22种植季起,玉米种子将迎来量价齐升。自主选育的优质玉米品种具备更大的向上价格弹性,优质的种业龙头将是本轮种子周期中的核心受益资产。
3成长性:转基因商业化进入快车道,龙头享成长红利
3.1政策变化:政策支持力加强,有望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宏观背景:打好种业翻身仗,生物育种技术进入发展新阶段。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十四五”规划提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种业龙头企业。种业与生物育种上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安全证书:生物安全证书频频颁布,转基因商业化预期不断增强。农业农村部公布公示,目录中包含2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1个耐除草剂大豆品种,是继年后转基因玉米再次获得安全证书。年6月与年1月,农业部继续下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市场对转基因政策的放开预期进一步增强。
品种权保护:政策着力提升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保护水平,有助于激发我国种业实质性创新能力。年5月28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法规司在京组织召开修改《种子法》座谈会。年7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国家级玉米、稻品种审定标准(年修订)》公开征求意见。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国现有的植物保护法规尚无对转基因植物进行保护的相关条款和规定。近期持续的政策出台指向提高种业战略地位、鼓励实质创新,为转基因技术的加快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转基因政策有望持续推进,建议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