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16230.html主持人: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
农业新业态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单一模式,融入了新的生产、经营、营销要素和技术,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随着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休闲观光农业等深化发展,新业态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当前,各类新业态发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十四五”时期,如何通过发展新业态促进农业现代化更进一步?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实地调研采访,并邀请专家和企业家分享各自思考,为促进农业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主持人:年10月至年1月,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合作,对家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业态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可否请您结合调查数据谈一谈,当下农业新业态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新主体的带动作用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总体来看,农业新业态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不过现阶段农业新业态发展仍然面临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度低下、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突出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农业新业态的农业经营主体不足三成。尽管农业新业态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收入,但调查显示,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仅为29.96%,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新业态的积极性并不高。就单个农业新业态的参与情况来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比例由高到低的农业新业态形式依次为:设施农业(20.13%)、电商销售(17.25%)、农产品加工(14.34%)、休闲观光农业(13.2%)、有机农业(10.52%)和生态循环农业(9.63%)。另外,虽然农业新业态对小农户的增收效果高于规模农户,但是小农户农业新业态参与度低于规模农户,小农户中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占比为12.4%,比规模农户低了9个百分点。
影响发展农业新业态积极性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更高的资金约束。调查结果表明,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小农户和规模农户缺乏资金的比例依次为56%和52%,比未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小农户和规模农户缺乏资金的比例相应高出1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造成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小农户出现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在于拓宽销售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购买生产资料和聘请技术、管理人员,造成发展农业新业态的规模农户出现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农业机械,购买生产资料和品牌化建设。
技术不足是制约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小农户和规模农户缺乏技术的比例依次为55%和49%,比未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小农户和规模农户缺乏技术的比例相应高出13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为了更好推动农业新业态发展,建议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加大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资金借贷服务以及农产品销售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供给。农业新业态具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且需要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因此,要从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资金信贷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社会化服务供给。一方面要以技术、资金和销售这三项社会化服务项目为抓手,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组织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构建1个核心成员(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N个经营主体(规模农户和小农户)+X项服务功能的组织架构,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
二是鼓励农业新业态经营主体进行品质认证和品牌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农业新业态因其高效、高质和绿色的高品质农业特征使其具备品质认证和品牌发展的天然条件。经营主体进行品质认证并进一步发展品牌可以深化市场,缩短并优化供应链,使农业走向优质高价且有特色的道路。因此,*府各部门要支持发展农业新业态的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三品一标”的认证和品牌创建,对认证或创建成功的经营主体落实补助*策。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推介,帮助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的品牌农产品。
三是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经营主体联合发展农业新业态。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新业态的经营主体比例不高,尤其是小农户发展农业新业态的比例远低于其他经营主体。建议扶持一批示范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新业态并引导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返乡加入,发挥上述主体由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农业新业态。另外,各经营主体加入专业协会、经济组织和联合体对其发展农业新业态有重要影响,这说明发展新业态范围经济效应,联合发展能使学习效应更好发挥,有效降低成本,更容易形成产业链、供应链。
主持人:调查发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商销售热情度很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电商在帮助农户进入市场、降低经济损失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作为长期研究该领域的专家,您对农产品电商当前和未来发展怎么看?
推动农产品电商“数字化改造”
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对产业及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36%,但农业领域这一指标约为8%。全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但依托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规模仍然偏小。相比其他产业,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仍然相对落后。
农产品电商发展主要的瓶颈包括:一是人才匮乏,我国主要的农业经营主体仍是小农户,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对领域的知识缺乏;二是农业专用物流体系滞后,田间地头和关键节点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匹配不充分;三是数字化农业需要建立长时段、多维度的数据采集系统,但在以小农户为主的情境中,如此大的投入会面临“投入—产出”效率低和规模不经济的困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电商确实在帮助农户降低经济损失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更应该注意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农户对电子商务平台运用有困难,农产品标准化不高,农产品电商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缺口等。
未来,要基于以上问题,通过推动农产品电商系统优化升级,培育懂电商、懂农产品的“新农人”,构建配套物流体系等方式加速推动农产品电商的“数字化改造”,发展新型农产品电商,推进小农户更好地对接大市场。
农产品电商“数字化改造”的基础在于构建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产业环节融合,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短链化和农业治理结构扁平化。这种数字化经营体系主要包括:以硬件和底层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基础层,依托基础层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以及在农业领域开发应用的技术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直接支持农业发展的应用层。
农产品电商“数字化改造”的方向是更好地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建议一是要提供生产与消费间的智能匹配方案,支撑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助推农产品市场营销由“产—销”对接模式向“产—消”对接模式转换,解决市场分割与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二是要及时将需求信息传递到生产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经营盲目性。三是要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显著降低农业成本,提升产量、品质和信用,进而稳定供求关系。
此外,发展新型农产品电商还需要注重人才培育,加强相关配套体系和制度的建设。
着力培养懂电商、懂农产品的“新农人”。建议*府组织协调新型电商开发运营课程,支持科教机构开发农产品技术和行业发展课程,逐步完善农产品电商培训体系。此外,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发展更多“触电”的农户,促进特色产区的高价值农产品上网。
构建农产品专用冷链物流体系。*府应推动田间地头的冷库仓储建设,指导新型电商整合优化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激发模式创新和规模效应,持续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关键堵点。
发挥“电商+品牌”的乘数效应。基于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和治理规则支持的区域公共品牌,能有效提升消费者认知度,*府应重视发挥新型电商在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效放大品牌效应,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持续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和质量。
创建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选择优势农产品区域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和扩展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按照营销数字化带动产业数字化路径,推动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溯源体系,探索畅通订单农业、合作农业、远程农业等模式,打造中国“数字生产”农业高地。
构建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体系。依次推进农户适度规模化,为农产品电商“数字化改造”营造规模经济环境:一是启动农地整合计划,推进农户农地经营集中连片化;二是规范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激励形成以适度规模户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系;三是清理违法合作社,构建“合作社+适度规模农户”的农业经营体系;四是鼓励发展数字化技术支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畅通新技术导入农户的渠道。
主持人: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流通、餐饮类服务型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建立原材料直供基地,这种模式一头连着千万农民,另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作为该领域龙头企业,中百大厨房如何做好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衔接融合,在解决农产品“贱卖”“贵买”难题方面有什么经验?
发展订单农业重在打通“滞”点
赵美华(潍坊佳乐家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百大厨房全称潍坊佳乐家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为核心的流通型企业,年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达30万吨,主要服务潍坊和山东省内其他地区居民的农产品消费。
为了保障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有效衔接,公司采取“统一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运作模式,越过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层层环节,一方面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方法,让市民吃到安心又不贵的产品。从公司发展经验来看,保障这种模式顺利运作的关键在于建设安全高效的流通体系,打通“滞”点。
一是采购、仓储到配送等各个环节均实施严格的运营管控。
仓储、配送是保障居民能够吃到新鲜食物的核心环节。为此,中百大厨房建立了现代化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中间场域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在中间场域周围配套建有34间低温冷藏库,构成流通“心脏”。其中,“北半球”的功能是暂时存放,所有货品第二天全部发出。货品能够快速进出主要得益于源头直采的采购方式,在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时候就会把商品的要求(比如掐头去尾、包装重量、包装要求)提前告知农户,包装箱由公司统一提供,农户直接使用,产品送过来之后不用再重新分装,检测合格后可以直接运往超市销售。“南半球”的作用是分拣,按照门店的订单要求,每天下午3点之后由专门人员分拣,凌晨12点之后从出货口发货,在第二天的早晨七八点钟,辐射三四百公里的门店都可以送到。低温冷藏库则主要发挥仓储功能,保存无法及时配送的生鲜产品。其中,果蔬预冷库存储容量超过2万立方米,畜禽肉食、面食及水产品快速冷冻库存储容量接近1万立方米。
在如此流通“心脏”的支撑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避免传统流通程序下各个环节层层加价造成终端农产品价格过高的后果,为解决消费者“贵买”难题提供了方案。与此同时,高效的流通方式使得生鲜产品的品质得到保证,对提升产品质量很有帮助。未来,公司还会建立“蔬菜供应链产业”,从源头直接统一采用带有射频技术进行定位的包装物和周转筐,农产品在加工配送中心和到达超市后都不用再倒筐,直接放到货架上销售,更大程度提升流通效率。
采购方面,重在通过源头采购、产品溯源和质量监测保障食品安全。
经过考察筛选,公司与省内外余家优质蔬菜公司建立了直供关系,并且向前联结了余家农业合作社、多家种植户。早些年,蔬菜采购主要以寿光以及潍坊周边地区为主。现在,东北原产地、云贵川地区深山里的蔬菜都有,品种很丰富。公司采用“以销定产”模式,比如会提前一年告知农民需要多少萝卜,他们根据签订的协议全部接收,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签订协议之前会对产品数量、品质这些条件做出要求,质量管理员对采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进行检查,不合格材料坚决不入库。建立起全程商品追溯系统,将产品从采购、验收、分拣、配送到门店的全部信息记录进档案。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后通过扫描价签上的